专家谈林浆纸一体化机遇抑或陷阱四啊
专家谈林浆纸一体化机遇抑或陷阱(四)
“改头换面”后在华再掀新一轮技资高潮
债务危机显然也殃及APP在华业务。2001年2月,APP宣布无力注资,1995年成立的海南金海浆纸林有限公司随即搁置。在2002年亚洲博鳌论坛上,海南省提出重上项目的要求。对此,当时的国家计委的意见是,允许APP在华企业在偿债前即出资用于金海浆项目,但须事先获得国际债权银行认可。
2002年底重新启动后,项目变成一个总投资达130亿元人民币的外商投资项目。APP当然没有如此雄厚的资金实力,“项目运作少不了国内银行的信贷支持”是业内人士的普遍预期。
如果可以将金海浆重启看作APP“卷土重来”的话,那么,金海浆重启也仅仅只不过是个开始而已,是其重新拓展在华业务的一小部分。不过,严格说来,“卷土重来”的已不再是APP,而是金光(中国)。前者与国际债权银行关于债务的谈判仍处于胶着状态,后者则已成为APP全部在华资产所有者。
金海浆重启之后的2003年,金光(中国)突然在中国进人了一轮高该系列产品的安全设备都安装在实验机的正面速扩张期。除与云南进行体量惊人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合作,它与广西的合作规模一点也不小。“何以广西项目没有引起公众关注,而云南项目却闹得沸沸扬扬?”这不得而知。
《广西》去年曾经报道,“7月中旬自治区政府领导接见了印尼金光集团总裁黄志源先生,双方就在广西建成实施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近日从印尼金光集团亚洲浆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App)广西事业处获悉,APP中国事业总部有意在广西打造中国最大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基地,计划投资总额达500亿元人民币,实现在广西营造工业商品林60万公顷,建成年产能力分别达180万吨的大型浆厂和310万吨的大型纸厂。此次意向在广西的投资总额是APP在海南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中投资总额的三倍。”
2003年以来,金光(中国)在华拟投资总额超过900亿元、与之配套的纸浆林基地建设面积逾4000万亩者。4000万亩土本文上篇已部分涉及,900亿元资金又从何而来?
难道APP爆发债务危机前的在华业务开展得相当不错,甚至赢利颇丰?
2001年2月因无力出资,黄志源曾致函请求海南省将金海浆项目搁置。据函件显示,APP在中国的财务结构如下:APP从境外投人了12亿美元资本金,由APP担保的国外出口长期信贷7亿美元,以及中国各银行提供能够自动收集实验数据并计算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剪切强度等参数的信贷资金约折合17亿美元。
也就是说,债务危机爆发前APP向中国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共约17亿美元。另据笔者从媒体公开的数据看,“APP中国总资产仅有14亿美元”,另有“4.01亿美元为难以回收的关联公司应收款”。这就是说,资不抵债应该是身陷债务危机时APP在中国的整体经营现状。脱胎于背负着上百亿美元债务、至今仍就债务重组方案与国际债权人争吵不休、甚至官司缠身的APP,金光(中国)在华掀起其中1期10万吨板状刚玉、10万吨精细份子筛、60万吨环保吸附新材料3个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新一轮投资高潮,也许不得不依靠传统的负债经营模调剂丝杆高度式。
如此,难道真如专家所说:“谁能担保那些国际债权人无可奈何的今天,不是中国债权人的明天?举债似成臣额投资项目进行市场运作的无奈之选。应该说,在APP爆发大规模的债务危机之后,人们的确没有足够信心看好其衣钵继承者金光(中国)如此规模的在华投资意向。这甚至令曾与APP打过交道的国内金融界也感到吃惊。一位在APP债务危机期间曾考虑收购其在华业务的投资界资深人士将这称为“跑马圈地”,其目的不过为抢占中国有限几个宜林省的林地资源。
无论是金光(中国)在广西的500亿元投资计划,还是在云南的2600多万亩速生林基地计划,均处于早期阶段。尽管项目成败尚无从断言,但人们感觉更明显的,似乎是潜在的风险而不是机遇。
造林、制浆、造纸的林浆纸一体化,本来就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战线本已拉得很长,规模又做得如此之大,也没让外界感受到自身资金实力的雄厚,风险似乎再明显不过了。
还值得指出的是,从资金信贷的角度看,信息不对称又使风险进一步加剧。2001年APP陷人债务危机的根源即在于投资过度,项目产生的现金流不足以偿还贷款利息;由于危机前APP在中国的贷款一般由其旗下分布于江浙的四大造纸厂为主体,分别向各大银行地方分支行申请,所以,国内许多银行对APP中国业务的整体财务状况至今也并不清晰。
显然,国内银行未必能够准确判断其资产营利是否足以支持目前的扩张。已有媒体综合公开的市场信息后断言:“国内的APP债权银行目前仍处于高风险之中。”而支持这一点的是,这家资不抵债的企业2003年以来宣布的几个新上项目(即云南、广西项目)均牵涉数百亿元投资,其主要融资渠道仅余国内银行。所以,“中国银行界的可能风险恐怕比一般估计更为严竣。” APP爆发债务危机前,国家开发银行曾与APP金海浆项目签署贷款合同,后因故中止。该行2002年所作的一个行业性报告估算,即以一个60万吨纸浆厂为例,需要配套200万亩纸浆林基地,后者周期一般长达10至14年,且需在纸浆工厂建设之前进行,每亩造林成本在500元左右,合计成本超过100亿元。即使按业内通常的自筹资金与信贷资金之比为3:7,很少有企业拥有足够能力支撑4000万亩纸浆林基地建设!
如果大举借贷日后真的成为金光(中国)的必然之举、无奈之举,那么,其拟上庞大项目成功与否,就端在融资一途。也许,资本风险要远甚于环境风险也未可知。
“投资商砍了一茬两茬,当这片土地不能产生规模效益时,砍不下去了,可以一走了之。官做了一任两任,做不下去了,也可以一走了之。后果,就只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来默默承受。这公平吗?”有人问。
其实,融资不顺、支付危机、生态破坏等都足以使假想的“不能产生规模效益”成为现实,果真如此,投资商也许真的不得不“一走了之”——目前这当然仅仅只是一个假设而已。
信息来源:
怎么判断孩子积食通心络胶囊主治哪些病
绝经前后心烦易怒是怎么回事